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文苑 > 客家文学
客家文学
土楼的交响
陈雪
  由于工作关系,或因为爱好的缘故,不知听过多少音乐会,却又忘记了许多音乐会。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却一直忘不了那支“土楼的交响”,是因为自己在土楼围屋里长大?还是客家先民的大多沧桑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巨大的音乐发挥空间?至今也没想透。
  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第一场,由长号演奏出两个主题音符来表现客家先民在夯筑土楼时的劳动场面,旋律时而激越雄浑,时而委婉缠绵,让听众陷入了绵绵的遐想中。
  在人类迁徙史上,客家人的辗转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次数最多也是最艰难困苦和悲壮惨烈的。我们在客家文化研究上,习惯上把历史上的三大迁徙作为客家民系形成的起因,这从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来界定南迁各省的汉民族分支应该是对的,但追溯历史,真正中原南迁的时间并非从五代开始,应是秦汉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率五十万中原大军南下,平定南蛮,征讨百越,设南海郡置龙川县,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距今已2200多年历史了。据史料记载,这数十万大军除战死疆场及极少数返回原籍外,大部分在岭南各地屯兵、定居,并与当地土著结合繁衍生息,这批中原大兵算不算是客家人的始祖?乃至后来各朝各代,客家人由于战乱、灾荒等多种原因不断辗转迁徙,随着各种历史事变的推动,由中原向四面八方作辐射式扩散在各地的不同民系唯客家民系最为典型。汉族的各大民系几乎都是以所在地或命名,如江浙人、闽水人,广府人等,唯独客家人不以所在地域命名,他们分布全国九省二百县,也实在无法按地域命名,单凭这点就足以证明客家人在流迁过程中的悲苦和辛酸。指挥家郑小瑛在介绍音乐背景时说,在她所游历的许多贫困山区的其它民系,是看不到文化的,但在客家人的聚居地中,不管是闽西的土楼,粤赣的围屋和东江流域的三幢二横四角楼,都可以从那单体建筑、中轴对称,通廊贯穿,聚族而居的建筑风格折射出客家人的民居特色,都可以从堂联、堂号以及族谱家训中看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在第一乐章中用筑屋时的劳动号子来呼应,用音乐的特殊语言讴歌了客家人为抵御外犯,安家立业,勤耕重读,繁衍生息的团结奋斗精神,让我们从那红土夯筑的圆型城堡的方洞里窥见了客家人的勤劳和淳朴,执拗与自信,聆听到了迁徙的足音和自强不息重振家业的琅琅书声,也让人想起了梅县梁伯聪先生的一首诗:“去国浮天踏海波,艰难学费自张罗,勤修不让西欧士,夺得头衔博士多。”和著名女诗人冼玉清的:“学舍最多文教盛,满城儿女挟书囊。”的美妙诗句。
  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望无际,风浪中的一叶小舟从浪峰跌进谷底,再被风浪掀到浪巅,这是一场力量的搏斗,这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这是一幕悲壮惨烈的漂洋过海异域谋生的真实剧照。在《海上之舟》的乐章中,交响乐的艺术语言表现出大海和客家人的生命律动,描述了一幕幕浊浪滔天波澜壮阔的惊险场面,记叙着那承载期冀和希望的一叶小舟千艰万险地驶向了大洋彼岸,闪耀着开拓生存发展空间的一片曙光,让我们自然地回想起客家人在奋斗历程中不可忽略的许多重大事件。
  客家人迁居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主要发生在第三、第四、第五次大迁徙中。南宋末年,宋帝兵败,所遗臣民多相继逃亡交趾、占城、爪哇等地。到了明末清初,更多的客家人赴海外经营工商垦殖各业,置田园、拓产业,进而开辟埠头。海外迁徙与“迁海复界” 事件关系极大,这种由清廷强制推行的移民政策,源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兵部尚书苏纳海的奏议。清皇朝为达到围困消灭郑成功的目的,采取:距海三十或五十里为界,界外居民限日迁入界内,逾期不迁者,以军法处死,并尽焚其界外屋舍,居民之家具器物笨重不能搬的,一律限期烧毁,凡私自出界者,捕获后一律处死。
  广东的迁海始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最初就在惠州和潮州执行。到第二年康熙元年的1662年,复令广州府属各县至南路各县的沿海全线迁界。“不数年间,东起广东饶平,西至广西钦州、防城,只见少壮亡散四方,老弱死于沟壑。沿海界外之地,倾间荒废,顿成丛莽。”
  由此可见,客家人正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几经辗转冒死远渡重洋,孤注一掷到海外谋求发展,他们用不折不挠的生命音符谱写出人生奋斗的交响乐章。
  音乐响起,晨光中万籁俱寂,红日冉冉升起,这一刻似乎汹涌澎湃的大海也疲倦地平静下来。大海被客家人征服了,只有那站在船头的客家汉子和那轻轻飘荡的一叶小舟在顽强地向着大海冲刺。山歌缘水而起,从低到高,那歌声粗犷嘹亮,又夹带着淡淡的忧伤拂过心尖,给人一种酸酸的、颤颤的、幽幽地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山歌把海上之舟推上了大洋彼岸,第二乐章在号子般的山歌声和涛声中结束。
  迁徙固然是客家人无可选择的命运,回望也自然成了客家人无法遏止的共同情感。有一句说:“客家人永远都在路上。”身不走,心也在走。虽然如此不停地迁徙游走,却又不断地回望故土和眷恋母亲。土楼围屋成了客家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地。正是越来越远的行走中,回望和思念便愈之迫切。何处是心中不迁的故土、永久的家园?只有母亲,只有土楼,只有游子和母亲的梦中对话。《土楼夜话》用两支长笛柔和地重奏富有客家韵味的“摇篮曲”。这犹似母亲在喃喃絮语,又像游子在梦中的呼唤。在梦境中四处漂泊的游子看到母亲看到土楼时的那种亢奋和激动让人为之动容。夜深了,更锣咣咣敲响,时断时续,划破沉寂,穿村入户,透过浓重的夜幕和厚厚的土墙,钻进了母亲和儿子的情感对话中。管弦乐轻轻地演奏着一首山歌调子,似是蝉鸣鸟啼。钟琴叮叮咚咚地击敲着天际的一弦弯月和颗颗星辰,更远处的小号轻轻奏起,是劳动的号子?是早起的山民?于是更钟、号子、梦呓、虫鸣便演绎出一幕恬淡温馨的土楼夜话。母亲和游子的深情,隔海隔岸隔山隔水的梦中相会,互诉衷肠,又让一曲用树叶吹奏的曲子惊醒。那寄托哀婉思念和惆怅无奈的曲调,将母亲唤醒,将游子唤醒,将所有的客家人唤醒。醒来之后是一种更加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惦记。晨光渐渐有些明朗,海外的游子和土楼里的母亲在那山歌的旋律中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在第四乐章的《破斧开天》中,“号子”演化成粗犷、雄浑、充满活力朝气的主题歌,喜庆和热烈的各种客家民俗庆典场面随着乐声的缓缓流淌,一幕幕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耍龙舞狮的队列款款走来,龙腾鱼跃,麒麟生威,客家汉子涌动的血脉在那刚劲的锣钹声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而客家妹子的柔情似水又在那叮叮咚咚敲击中点点流露。在这种充满喜庆和暧昧的音乐背景里,客家人的婚姻爱情,客家人的繁衍生息和生活中的浪漫和悲喜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至乐章的中段,曲调转入低旋委婉而有深沉执注,又一次抒发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尊祖念根的真挚情感。
  基于这种情感线索,很自然地引发了客家人发自肺腑的怀旧情结。客家的先民本大多为“衣冠望族”。“欲入仕途必先为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都成为客家人信奉的庭训教条。客家人不论迁徙到何处何地,对于祖先中原衣冠士族的那一段辉煌历史总是引以为荣念念不忘的。他们的堂号、堂联以及代代续编的族谱,无不集中地反映了这种“以郡望自矜”的优越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理念的支配和代代传承延续,客家文化或客家精神才能被那段委婉的抒情曲抒发得如此细腻入微,撩人心弦。
  客家文化或客家精神并不是客家人自我标榜的另类,而同样是儒、佛、道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只不过在漫长的迁徙和辗转岁月中,客家先祖有所摒弃和取舍,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不断总结积累出一套适者生存的为人处世准则,从而形成了客家民系特有的一种教条和信念。
  到了第五乐章,一首沉着坚定的三拍子进行曲把客家精神升华到更高的层面。一首客家山歌由弱到强,由远而近,铿锵有力反复吟唱,成为了进行曲的主题歌。
“你有心来我有情,
不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自有人开路,
水深还有造桥人。”
  山歌歌词淳朴厚重,言简意明,对客家人不畏艰辛、团结合作,奋勇开拓,自强不息和广结天下朋友的豁达情怀倾情表达,既生动又贴切,把《土楼回响》的交响诗篇推上了高潮,推上了巅峰。
  任何艺术都无非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而每一种表达方式只要触动了人的敏感神经,引起了共鸣,都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抑或是一曲音乐,都异曲同工。《土楼天籁》正是用客家民系的特有素材,用音乐的特殊语言写出了客家人千里辗转的浪漫和悲喜,刻画出他们自强不息勇敢开拓的精神境界。
  “土楼的交响”是音乐还是散文?是散文般的音乐还是音乐般的散文?无论它是什么,都是我灵魂的心曲。
 
 
 
更新日期: 2011/8/12     浏览次数: 1247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马年唱马歌
下一篇文章:西湖杂咏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6537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