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研究
客家研究
东江客家的渊源初探

李笠德


  东江地域是广东客家主要居住地区之一。素称“粤东通衢”的惠州地区居民也系以操客家方言的占多数。探讨东江客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弘扬东江客家文化,有利于促进这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一、东江客家的分布状况

东江客家居住主要地域系指东江上中游的原惠阳地区。本文拟立足惠州市,兼涉及毗邻的河源、东莞、深圳、汕尾和增城等地区,以探讨东江客家的分布状况。
  国际客家学会理事谢重光教授在《客家形成发展史纲》一书(是由广东省客家研究文丛编审委员会2001年出版)中,综合近年来各项研究资料、对全国客家人分布状况的划分提出了如下标准:
  一是纯客住县。即客家居民占居民总数95%以上的县。全国有此类县区四十二个,其中:江西18个,广东17个,福建8个。广东的有梅江区、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陆河、翁源、始兴、仁化、英德、新丰等。
  二是非纯客住县,是指境内分布着数量不等的客家群落。此类县全国共有268个,其中:
  广西75个,四川135个。湖南11个,台湾16个。广东的有:惠城区、博罗、惠阳、惠东、源城区、东源、陆丰、海丰、龙门、龙岗区、宝安区、增城区、东莞等65个非纯客位县区。
  上述可见,东江地域共有纯客住县五个(龙川、和平、连平、紫金、陆河)和非纯客住县区13个(含惠州市5个、汕尾市3个,河源市2个、深圳市2个和增城区)。
  罗香林先生提出把客家人数占总人数80%以上的称为“一级客住县”。他把惠州划作“多数为一级客住县”。
  惠州客家人知多少?可以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惠州乡镇》(1995年第一版)找依据。该书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由各县(区)地区志办公室和各乡镇办公室、街道办撰稿,分别介绍了我市各乡镇(办事处)自然经济、人口方言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按该书下限1992年全市人口129.3万人计(见《惠州统计年鉴》),可将我市各乡镇居民所操 方言及其数量大致分为五大类:

  一是以客家方言为主的乡镇办事处有:
  淡水、澳头、霞涌、沙田、秋长、新圩、镇隆、陈江、潼湖、永湖、良井、平潭、马安、水口、横沥、矮陂、大岚、卢州、卢岚、白花、平山、梁化、铁涌、稔山、巽寮、吉隆、增光、多祝、新庵、安墩、松坑、石塘、高潭、马山、宝口、白盆珠、罗阳、石坝、麻陂、公庄、蓝田、柏塘、平安、响水、湖镇、长宁、横河、义和、福田、平陵、龙江、南昆山、麻陂、汝湖、三栋、小金口、惠环、河南岸、江北、下角、龙丰等共61个。尚有天堂山、永汉、沙迳、左潭、地派、观音阁、杨村、仍图、龙华等10个乡镇掺有部分操客家方言的居民。两共累计约18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0%。

  二是以广府方言为主的乡镇:
  园州、九潭、石湾、龙城镇、王坪、左潭、沙迳、蓝田瑶族自治乡、铁岗、永汉、天堂山、龙华(称龙门话)等13个,尚有地派、龙溪、永汉、平陵、龙江、南昆山、麻榨、福田等8个乡镇掺有操广府方言的居民。
两共人口约3O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

  三是以本地方言为主的乡镇、办事处:
  桥东、桥西、观音阁、杨村、泰美、龙溪、龙华等7个,尚有仍图、泰美、罗阳、柏塘、公庄、义和等6个乡镇掺有部分操本地方言的居民,两共人口近20多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强。

  四是以福佬话为主的乡镇:
  港口、盐州、黄埠、仍图等4个,尚有平山、大岭、梁化、稔山、吉隆、澳头、马安、增光、杨村、泰美、观音阁、龙溪等12个乡镇掺有部分操福佬方言的居民,两共人口约近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弱。

  五是操独特方言的乡镇:
  如平海的军话是一种以北方方言为主,融我省三大语系的汇合体。尚有增光(畲话)、横河(畲话)、长宁、平安和响水(均为平婆话),路溪(路溪话)等7个乡镇,人口约4万多人。
  值得注意的是,惠州现在的居民方言并不限于上述的类别。据《惠州统计年鉴》(2001年),从1992至2001年间,从外地迁入惠州的居民达498,7O6人,平均每年迁入近5万人。这些外来居民既有三峡等地的移民和“打工一族”,也有来自海内外的人才。这样一来,惠州居民方言种类比过去多了,但能以普通话相通。
  地域居民所操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口的成份。惠州历史悠久。以本地方言为主的居民,几百年前,与早期外来移民相比,曾经占多数;而今,惠州的地域扩大了、而且居民所操方言是“外来”移民特别是以客家方言占多数。无论是操哪种方言,只要入了惠州的户籍,都是惠州的主人,都应同心同德,以建设惠州为己任。这就是惠州人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转化。

  二、东江客家从何而来

  客家学的研究己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尤其是近几年来,不少海内外学者专家对客家的源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著作对东江地域客家的源流和分布也有揭示,关于客家何时开始向东江地域迁徙,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罗肖贤先生认为源自秦朝的“南征”与“徙民”。史载,秦县龙川是以九连山区为中心,这里原住居民是百越中的畲族人,郡中建县较晚而又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古县龙川,所接纳的中县徙民极少。据唐时龙川进土韦昌明《越并记》说:“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而龙川有中县之民4家,昌明宗以陕中人来此,己35代矣”。当时的龙川县令赵陀因此“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3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5千人。”可知当时龙川守军约3万人,其中一半得与中县南调的女人婚配,另一半则不得不与当地畲族女婚配。他们成家立室,传宗接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阶层,在古县龙川占统治地位。年长日久,形成了以中原古语为基础,而畲族影响较大的“龙川官话”,又称客家话。他们是最初的客家人……
  另一种意见是,香港理工大学刘镇发教授在《客家的历史与客家话的定义》一文中指出,他也赞成“客家”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广东东部人民由于人口过剩而向西南移民,跟广东中部一带如惠州、河源等“本地”居民起冲突,被称为客民(有些地方甚至叫客贼)开始的。这种矛盾得到官方的调停,让“客家人”留下来,造成了粤东客家大批迁移的****之地,“由于他们的人数比土著多,生产力比土著高,嘉应话便慢慢地取代了土著的语言,或至少要土著学他们的语言。这里的嘉应人没有土客矛盾,没作客的感觉,也不会得到“客家人”的身份标记。一切是那么和平,就像广州人移民香港,最后将香港改造为广州话城市一样。后来紫金、龙川、和平、连平四个县成为纯客往县。
  谢重光教授在《客家形成发展史纲》中也谈到“关于粤东客家人从程乡、长乐一带向海丰、归善(即现在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及珠江三角洲附近地区推移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岭南地区的客家向下移动是在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的,当时汉人和畲族之间有一次很大的冲突,死了不少人,于是便有大量梅县、兴宁和长乐县(今五华县)的客家人移住永安(现紫金)、归善(现惠阳、惠东、惠城区),其中也有一些来自福建武平和江西安远。移民走得较远的,已达博罗。及至清朝康、雍、乾、嘉年间,粤东、粤北的客家更向珠三角一带扩散,移至增城、花县、新安、东莞……等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经济上是粤东、粤北客家住地人稠地狭,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的沿海、平原地区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劳力;政治上是朝廷实行迁海政策,后来又下令复界,招致各地流民、山民与迁民入垦己荒芜的沿海地区。
  刘镇武教授也指出,由于清初有所谓“迁界事件”(1662—1669),珠江三角洲一带受影响甚大,沿海各县人口减少,清政府于是鼓励内陆人士前往开垦,凡登记为客籍者均有津贴。嘉应州一带人民响应号召,大举移民前往新安、惠阳、东莞一带。他们移民的规模强大,自己形成社区,不跟本地人相混。

  三、东江客家精神化壮歌

  早在1808年,执教于惠州车湖书院的著名学者徐旭曾目睹东莞、博罗一带土客械斗的惨剧,毅然撰著《丰湖杂记》,第一次为客家人正名。他对汉族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作了精辟的阐述,对客家千年盘旋,万里迁徙的艰难遭遇深表同情。他肯定了“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他赞扬了客家人迁到深山野岭、穷乡偏壤以后,“所居既定,各就各位,各治其事,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遂别成一种风气矣。”
  东江客家正是如此艰辛而坚毅地从粤东、闽西、赣南一带迁徙到东江地域,四百多年来,一直秉持着刚正不屈、刻苦耐劳、奋发图强、团结互助、念土爱乡的“客家精神”,硬是把一片片荒芜之地辟成良田沃土,让一座座深山野岭披上锦绣,着力地加快了东江地域的开拓和发展,尤其令海内外敬仰的是,东江客家涌现了许多气壮山河,彪炳青史的英烈豪杰:

  (一)民国英杰

  郑士良(1864—1901)惠阳淡水镇人。1886年考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与孙中山同班,1895年参加组建孙中山的兴中会,为香港兴中会总负责人之一。同年,又在广州等地组建兴中会分会,组织反清武装起义。

  廖仲恺(1877—1925),惠阳陈江人。1905年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历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长,农民部长,广东省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军需总监等要职,是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

  邓铿(1886—1922),民主革命先驱,中国同盟会会员。名士元,字仲元。生于梅县,七岁随父落户惠阳淡水,曾参加广州、武昌起义。在东江组建第一军,任参谋长。广州光复后,参加组阁广东军政府,出任中华革命军东江总司令、粤军总部参谋长等。部属李济深、邓演达、叶挺、蔡廷锴、蒋光鼐等,后均成为著名军事将领。
  邓演达(1895— 1931)惠阳市永湖鹿颈村(今属三栋镇)人。1926年起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政务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农民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主任。1927年在武汉组建行动委员会,与蒋介石反动逆流进行坚决斗争;1930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

  叶挺(1896—1946)惠阳淡水(今秋长)镇周田村人。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长,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为第四军赢得 “铁军” 称号。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军事总指挥,广州市苏维埃政府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任新四军军长。


  (二)东纵英豪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江客家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踊跃参加了这支人民子弟兵,成为纵队中坚、骨干力量。

  曾生(1910—1995)惠阳坪山(今属深圳)人。早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任中山大学员生工友抗日会主席,广州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193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是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主要创建、领导者。建国后曾任广州市市长、广东省副省长。

  张涛(1922-1945)惠阳客家人。1939年在坪山小学读书,毕业前入党,做地下工作。1945年12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平海,她不幸落入敌手。隆冬,敌军把她身上的衣服剥剩一件内衣。推出门外毒打受冻了3天,竟凶残地把她双乳割剩一点皮。她始终坚贞不屈,临死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许多老百姓感动得失声痛哭。

  (三)开国功臣

  廖承志(1908—1983)惠阳陈江人。1932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中共川陕苏区省委常委,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负责领导南方各省的工作及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历任中共中央晋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和对外联部副部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和港澳办公室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6月6日,在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正当党和人民要委以重任时,不幸于6月10日在北京病逝。
(作者是惠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顾问)

 

 

更新日期: 2011/8/16     浏览次数: 3296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我学唱客家山歌的体会
下一篇文章:论惠州客家的属性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49428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