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研究
客家研究
定义客家
◎客研资料

定义客家

牟建新
 
 

  作为文化研究的社团组织之一,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畴。而作为研究的一门学科,更是要定义基本概念,否则,研究将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也不会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为此,本人搜集、整理、汇集了各界客家研究的部分成果以及言论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拟谓之《定义客家》,以供热心客家文化研究的同仁参考。
一、客家
 
  客家,是汉族民系中的一支。汉语词典称:四世纪初(西晋末年)和十二世纪初(北宋末年),黄河流域大批人民迁移到南方,为了区别于本地居民,故称为客家。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区。
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独特的语言、文化和特性,其文化主要特征继承中原汉族文化。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二、客家先民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先民,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数民族之外,都是中原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么“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涵,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为客家先民。

三、界定客家人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学术界上,有人提出: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人类社会的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四、客家血统

  客家血统,不完全是纯汉族血统。客家民系虽然是汉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容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

五、客家后裔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客家后裔,既是说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他就不是“客家后裔”。
称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是因为这些“先民”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如此推论,客家后裔,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的儿孙。
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么,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

六、客家界说

  客家界说,是指全面地、本质地、科学地从民族概念内涵的共性和构成民系特性的个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客家进行科学概括,特别是对客家民系的个性特征作出科学概括,给予准确的定义,并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能得到有说服力的验证。
客家界说诤见众多,综合各家,共同处如下:
  1、以客方言为母语;
  2、强调祖先来自中原;
  3、以正统中原文化继承者自居;
  4、有别于周边族群风俗习惯;
  5、以闽、粤、赣三边地区为主要居住地,而逐渐向外扩张;
  6、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
  但紧凭这几点来解释客家形成史中的许多问题,则是远远不够。

七、客家学

  客家学是一门研究客家民系历史、现状和未来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客家学的内涵,包括全面而又系统地研究客家民系的源流、社会经济、语言习俗、心理情感、民系意识等发生、发展、演进过程,揭示这一民系的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趋向。
  客家学的外延,主要是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出发,全面地、多方位地研究客家民系与汉民族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大家庭、大文化的关系,分析客家民系的个性特征及其诸表现形式,揭示客家民系个性特征形成的文化心理机制及其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意义,进而科学地分析客家民系对汉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乃至对整个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八、客家学的学科体系

客家学(Hakkaology)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罗香林先生在研究客家问题时,首先提出了限于当时的研究状况及水平,没有涉及客家学学科的具体构建及总体设想。
客家作为汉民族共同体内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典型形态的社区(commu-nity)文化,其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任何单一学科都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客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学科体系重点如下:
一是理清并统一客家学学科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客家先民等,使这些概念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
二是准确而又具体地描述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使客家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内在的稳定性;
三是对客家文化进行文化类型学的研究,并分析该典型形态的文化与其社会系统及生存境况的内在关系,以“复原”客家民系的动态文化行为模式;
四是全面而又系统地总结客家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各派的学说。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客家学不是各个相关学科的简单组合,它不同于客家史,也不是客家文化事象的罗列,更不是有关客家资料的汇编。客家学除本身内在的学科特征之外,与其它人文学科又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与交叉。如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等,几乎都与客家学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和交叉。它综合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并构成了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范畴、体系和研究方法,运用各相关学科中适合于研究客家民系的理论与方法,采取综合的和跨学科的方式来研究客家民系。

九、民系 

  民系是客家学中的一个概念。民系一词,最早由罗香林先生在30年代研究客家时提出。因这一概念的内涵具有稳定性和科学性,在使用中,其外延方面没有出现混乱,已被中外学术界所接受。
  所谓客家民系,是指汉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一支,经过长期的迁移,最后到达并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并形成有别于周边其它民系的独特的语言、习俗和其它文化事象的群体。
客家民系的内涵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各个独立的支系或单元,它涵盖了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一体的这一基本格局。
  一个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在其内部又衍生出不同的民系,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该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其它民族的一些成分,而这些被融合的成分虽然改变了其原先的民族属性,但依然保留了其中的某些因素,从而在语言、生活和其它民俗习惯方面,有别于该民族的其他成员;二是该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增长或者天灾人祸等其它原因而造成大规模迁移,并由此而形成众多的民系;三是由于各分布地域内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从而使得同一族属的人们在不同的居住区域内,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并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民系。
由于汉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民族,故而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水平以及种族的、历史的诸多特点,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民系。
  早在《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中,就有以长江为分界线,汉民族分成南北不同经济文化面貌的论述。这说明最迟从汉代开始,汉民族南北两个主干已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并且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文化区域。由于汉民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由北而南的拓展这一方面,故而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南部各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内,以不同时期的北方移民为主体,又逐渐形成众多的支系,即罗香林先生所说的民系。
  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把汉民族南方主干内部划分出越海系(即江浙系)、广府系(又称两广本地系、南汉系)、闽海系(又称福佬系)、湘赣系和客家系(又称闽赣系)。客家民系和其它民系如南汉系(广府方言)或福佬系(闽方言)等的区别,仅仅在于移民的层次(如移民的时间、原居住地域、迁入地等)各有不同而已。
  汉民族共同体内其它民系的称谓,都是来源于其主要居住地域的地名,具有“一步到位”模式。而客家民系的称谓的形成,则不是来自其居住地的地名,文化背景要比其它民系复杂得多。历史上,客家先民从离开原居住地域开始,就长期处在一个居无定所,“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漫长历史过程。当汉民族共同体内的其它民系都基本上定居下来之后,只有客家民系还依然处在飘忽与流离之中。当他们到达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时,很自然地就被周边先其而来的其它民系称为“客人”。今天的客家民系,虽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地域,即闽、粤、赣交界的三角地区,但人口的增加,土地的不足,政治、战乱、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仍使客家人还在为自己的立足之地而辗转奔波。客家民系称谓的由来,与客家人这种“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身世显然是有内在关联的。

十、族群

  近年来,客家研究领域中,有的学者主张用“族群”这一概念来取代民系,理由是“族群”一词已成为当代社会人文学科中的普及名词。
  “族群”不能代替“民系”。“族群”一词是当代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术语,词源意义具有种族团体之意,在社会人文学科中,泛指一切具有相同文化或行为规范的人群。如社会学上把有别于其先辈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青年人,称为青年族群。可见“族群”的内涵并没有涵盖同一民族共同体内部分成不同支脉这一基本特质。
  而当代文化人类学科的研究重点,是对落后民族、特别是未开化民族的研究。因此,“族群”中的ethnic一词,又具有少数民族之意。所以,用“族群”一词来指代同一民族共同体之内的各个支系或支脉是不妥的。
  如果为了方便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将民系一词翻译成the branches ofnationality,这样,在语意上是妥贴的,在概念的内涵上也是科学的。
(待续)
更新日期: 2011/8/16     浏览次数: 3717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我学唱客家山歌的体会
下一篇文章:关于惠州客家文化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的问题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49425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