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研究
客家研究
惠州客家前景壮阔
—本会成立三周年庆盛况感言
□  李 方
  2006年12月10日,在惠州市河南岸新隆昌酒店举行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成立三周年庆典。本会450多位会员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庆。市人大副主任陈幼荣、陈恩强、易敬典等领导同志到会指导。何文定会长作工作总结。市歌舞剧团、市群星客家艺术团、市老年大学艺术团和陈江客家艺术团表演了11个精彩节目。会员们反映,庆典开得隆得、热烈,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本会开创有成   理应肯定
  本会自2003年11月29日成立以来,在缺经费、缺人才、缺设备的情况下,走过了三年艰苦创业的历程,成效显著。
  积极联络客家乡贤,会员队伍不断壮大。从刚注册时惠城区内的50多人,发展到各县近千人。还与省内外的客家社团建立了业务上的联系。
  认真开展人文调研,挖掘和提升惠州客家文化。本会精英基于市县(区)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多年来人文普查的成果,有系统、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全市客家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对惠州客家的形成、源流和特色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在此基础上连续编印了三辑(每年一本)《客家缘》(会刊)达250多篇文章,38万多字,对挖掘和提升惠州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尽力传承和弘扬惠州客家传统文艺。本会尊重和联络汉剧、汉乐、山歌、舞蹈、魔术、摄影和美术等客家文化人才和艺术团体,以庆典表演为平台,先后举办了三次《客家缘》文艺晚会,还争取省著名客家文化品牌《客家风情》杂志,出版了惠州专刊,向海内外推介了惠州浓郁的客家风情,深受各方面的好评。笔者在《客家缘》和《客家风情》杂志上发表的《东江汉剧源流初探》、《东江客家山歌流传与拓展初探》、《客星云集、起舞高歌客家缘》等文就是惠州客家文化人才干的真实写照。
  诚然,由于本会经济基础较差,开展会务步履维艰,不少工作未尽人意。但金无足赤,瑕不掩瑜,今后定能完善和提高。
 
老客家  新客家  亲如一家
  2007年1月中旬,市委书记黄业斌在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说“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的胸怀,海纳万川,兼容并蓄,以“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市长李汝球在市第十届人代表会的报告中,也说过同样的话。笔者认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如此强调新老客家的和谐团结,前所未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其实,无论是老客家,还是新客家,本是一家,只不过迁徙到惠州地域的时间早、晚而已。史载,迁徙到惠州地区较早的可追溯到南宋以前。客家人较大规模地迁来惠州地区的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当时,赣南、粤东、闽西交界区域的客家人由于人稠地狭,不得不向西南迁徙,****之地就是与其起源地毗邻接壤的河源、惠州一带。如龙门县的南昆山、密溪、平陵、龙江、麻榨等地;博罗县的石坝、麻陂、公庄、柏塘、长宁、福田等地;惠东县的高潭、马山、宝口、新庵、安墩、松坑、石圹、白盆珠等地;惠城区芦岚、矮陂、横沥等地。他们多半在山区、半山区落户、立足。
  乃至清朝,由于朝廷先是实行“迁界”政令,后又下令“复界”,鼓励内陆人民前往沿海荒漠之地开垦,凡登记为客籍者均有津贴。于是客家人再以整村或全族,沿着东江、北江水路,从大山走到大海,人多势众,自成社区。如惠阳区的沙田,淡水、镇隆、秋长、永湖、良井、平潭等地;大亚湾区的霞涌、澳头、西区等地;惠东县的白花、平山、大岭、梁化、铁冲、吉隆、巽寮等地;总之,惠州沿海乡镇共20多个乡镇,40多万个客家人,在当地总人口占绝大多数。除了惠东接近海丰的港口、黄埠、盐州等地以外,客家方言成为惠州沿海地区的强势语言。包括东莞的樟木头、谢岗、塘厦、清溪、大岭山、凤岗等地和深圳的龙岗、宝安等区在内的原惠阳地区成为********个沿海客家地区之一。
  这就是“老客家”的所在。据不完全统计,惠州的客家人约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0%。
  至于“新客家”,含义要广、深一些。有现代特别是解放后因兴建大型水利设施等原因,分别从枫树坝、新丰江、三峡等地迁来的客家移民;也有因学校毕业分配、军队转业复员、干部组织调动等因由来到惠州工作的,还有改革开放以来,慕名而来,投身于惠州这块热土的企业家、大中专教师、文艺界精英和打工一族。“新客家”其实就是泛指不管来自何处,凡到惠州地域工作、就业的人们。
  老客家,“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其忠义之心,可谓不因地而殊,不因时而异矣”(徐旭曾:《丰湖杂记》。客家人迁徙到惠州地域之后,适居倚山临海,毗邻香港,交通发达,信息通畅,与来源地的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差别。虽然受到广府、福佬和海外文化的碰撞,惠州客家人志高道远,胸怀坦荡,海纳百川,能够立足传统,包容开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合提升,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惠州客家文化特质)。许多新客家感概地说,一到惠州如到家,如鱼得水开心花。这里感觉不到潮汕、东莞一带出现的排外现象。
  而今,惠州新老客家,不论年龄性别,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民族姓氏,不分地域方言,均以惠州人为荣,和谐相处,群策群力,齐心建设新惠州,振兴大中华!
 
惠州客家任重道远   大有作为
  海内外专家,学者通过多年来不辞劳苦的普查和考察,认定惠州与梅州、韶关并列为广东客家主要聚居地之一。可是,我市对惠州客家属性与定位的问题一直尚未解决。笔者曾于2002年11月18日在《惠州日报․理论与实践》版发表了《加强客家文化研究》一文,有幸得到国内不少专家的好评。可是,有个“民俗专家”竟在《惠州日报․旅游专刊》上连续发表“惠州是客家地区吗?”的奇文,从根本上否定惠州客家的地位。其奇谈怪论自不待说引起惠州有识之士的义愤。原惠州日报社长钟逸人同志撰写题为“惠州客家特色”专文,以正视听。笔者接着也在该报刊专刊发表了《惠州客家风情》一文予以支持。特别是市人大副主任刘品谋百忙中撰写了《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的文章,发表在《惠州日报․理论与实践》专版上,指出惠州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汉剧汉乐、客家美食、客家民俗等客家人文精华仍像散落在村村寨寨的珍珠,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的任务就是发现、挖掘和擦亮这些珍珠,并用一根红线串起来,为惠州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原市人大副主任陈幼荣也作了《弘扬客家文化  联络四海情渲》的题词。此后,明文否定惠州客家的奇谈怪论稍为收敛。
  2007年6月4日,《惠州日报․理论与实践》版发表了市委宣传部课题调研组的文章,题为《打造“四东”品牌,推进惠州文化建设》。文中史无前例地把东江客家民俗文化列为惠州独具特色的首个文化亮点。并且指出,东江惠州民俗文化的主要亮点,包括客家山歌、惠阳区客家女服饰和黄金酥丸。这篇对新“四东文化”进行诠释的文章的发表,对进一步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文化品牌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球在调研报告上批示:“调查报告有参考价值,可抓住一些重点问题,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施方案,扎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文明素质和文化底蕴。”
  有为才有位。本会同仁应按市委宣传部、社科联、民政局等部门的要求,在市委、市府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正视问题,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着力在调研“惠州客家名镇”、“惠州客家民俗”、“惠州客家音乐”、“惠州客家名人”等方面定课题、作方案,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力争多出成果,为惠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作贡献!
 

更新日期: 2011/8/26     浏览次数: 5116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我学唱客家山歌的体会
下一篇文章:惠州籍华侨华人社团简介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298530 位访客(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