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 页  客家动态 客家研究 客家人物 客家风情 客家文苑 客家经济 客家县区 客家大观园 客家论坛 牵手客家 联系我们
 
客家会之窗
 
专题介绍
亮丽的风景线:惠州客家民俗风情摄影赛
弘扬客家精神:参观叶挺故居和崇林世居
缘定七夕:万人相亲大会
惠州市政协副主席谢仕强在惠州客家文化论…
济济一堂论客家:惠州市客家文化论坛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晚会主持词
编者的话
领导关怀
惠州市客家文化系列活动工作方案
当前位置:惠州客家 > 客家人物
客家人物
根深叶茂老当益壮

——记惠州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    何文定
□    李 熹

    

陶铸同志撰写的散文《松树的风格》,是青少年学生必读的语文教材。何文定从小就深受这篇文章的激励。多少年来,他一直以不畏狂风暴风,不怕严寒酷暑,昂然屹立在高山这巅的苍松精神策励自己,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环境和艰难工作条件的挑战,从中不断地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力求为国家和人民多作奉献。

  

一、甘当开荒牛    创业不畏征途难

19599月参加工作,至19989月光荣退休,何老干了39个春秋。他先在2个地区(佛山、惠阳),6个机关单位(佛山专区林业局、惠阳专署林业局,惠阳专署果树办公室、惠阳专署农林水战线办公室、惠阳地委农村工作部、惠州市农业委员会)工作过。从表面上看,他长期在地市直机关工作,名气大,机遇好,但实际上是“三分在机关,七分下农村,专当开荒牛,苦心爬格子(写文章)”。

19599月,何文定从广州林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佛山专区林业局。他虽是初出茅庐,一无资历,二无经验,但他有刻苦钻研、独立工作的能力。领导看好这个年青人,不断给他“压担子”。短短4年,他从事了5项大型艰巨的林业规划设计任务:一是带领各县技术员完成了孙中山故乡翠亨村的园林化规划设计工作。他组织大伙经过测量规划设计,画了20多张图表,写了6万多字设计任务书,从当地人文历史环境和自然经济条件出发,实施“道路林荫化,楼前花坛化,周围全绿化”的格局,使翠亨村绿树红花相辉映,领导嘉宾齐唱采;二是以他为主笔完成了佛山地委、专署直属机关园林化设计和施工;三是带队完成珠海与澳门交界的拱北海关至唐家湾32公里的海边“不毛之地”的防护林带测理、设计和施工任务;四是培训和带领80多位来自各县的技术员和中专生跋山涉水,编制了全佛山专区300多万亩林业基地规划设计龙门县国营油田林场近10万亩杉木用材林基地,为林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636月,何老从佛山专区调往惠阳专区,无疑又要当开荒牛,但他毫无怨言,服从分配。他先到惠阳专区林业局工作。后于1964年秋调到专署果树办公室,19699月调到专署农林水战线办公室,1977年又调到地委农村部,负责农村经营管理的资料工作。他干一行,学一行,专一行,行行皆精通。特别是深化农村改革以来,他先后到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大亚湾等地驻点刻样板,培训农村经营管理干部超过1000人次。撰写了工作总作、调查报告、通讯报道、专题论言语等文稿达100多篇,共计60多万字,其中《稳定、完善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发展村社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领导,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惠州市制订政策、引进台资发展农业》等10多篇调查报告和论文,被省、市报刊采用发表;《加强经管站建设,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文,被编入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主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库》一书。

何老的工作表现得到了省市有关单位和领导的好评。1992年被评为“省农经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和广东省农业委员会通报表彰和奖励。1994年,省农委授予他任科长的市农委经管科以“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他本人被省农委评为“八·五期间农经系统先进工作者”。1995年惠州市政府授予他所在的科为“纠正不正之风先进单位”红旗。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有省、市农委及省、市政府有关单位给予他15次的表彰和奖励。1997年他从科长提拔为副处级调研员。

 

二、敬慕不老松    老骥伏枥献余热

19989月,何老的人生征途出现了重大转折,他从勤奋工作39年岗痊上退了下来。按理一生工作该划上一个句号,但对何老来说,“壮志未酬退难休,第二春天刚开始。”

孜孜不倦,伏案修史  鉴于何老比较了解惠州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历史,领导上把他召回任《惠州农业志》的主笔。他义不容辞,不顾年事已高,又干起“爬格子”的苦差使。他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翻阅了自己当年深入调查的史料,分门别类地进行筛选和整理,对每个事件和每个数据进行了反复的求证和核实,不顾疲劳地进行几番撰写和修改,终于完成了5万多字的农业志文稿,经单位审核后上报市政府。

心系老区,共襄善举  2002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领导决定任命何文定为秘书长。他明知这项工作困难多,责任重,仍然毫不犹豫地应允了。刚上班就接受一项艰巨的任务:省政府只拨款2100万元要求本市改造70所老区小学危房,急需自筹大笔资金相配套。何老深知这是一项造福千秋的民心工程,当即精心参加策划,陪同老促会领导拜会社会各界贤达,以真诚感动了他们,经过各级政府和县、区教育局、老区建设促进部门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募捐了3000多万元,顺利完成了100间老区小学危房的改造。在这荣誉的后面作为秘书长的何文定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情牵客家,创建社团  2003年冬,何老又毅然承担筹建惠州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的重担。他和同仁一起废寝忘食,日夜奔波。他干起会务来,有点憨,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障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帮助会员有点“傻”,年初一还独自到医院探望住院会员。他以热心、真情深深地感动了领导和贤达。市委书记柳锦州从财政特批5万元给该会作为启动资金;市五星集团董事长赖加宏以及刘丙尧、杨勋、张炳海等企业家纷纷解囊资助。市社科联、市民政局批准该会成为市社科联直属学会。何文定及其同仁一鼓作气,群策群力,做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实施:组团到福建宁化寻根问祖;组团参加在江西赣州、四川成都召开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编印3期图文并茂的《客家缘》,推动了客家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开展了惠州客家人文历史与现状的调研,探讨了惠州客家的属性与定位,首次举行惠州客家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客家缘》文艺晚会,弘扬客家特色汉剧汉乐……。该会成立两年多来,会员人数由注册时的50多人发展到500多人。正因为成绩突出,该会被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民政局评为“市先进社团”,何文定被授予“社团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三、本是耕田郎    寒门铸就报国志

常言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何老的敬业精神与他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19389月,他出生在广东大埔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大埔县位于粤闽交界的山区,是客家先民迁居广东的首站,当地丰厚的客家文化底蕴赋予何老生命的灵气。但是他的童年并不幸福。他6岁时,父亲为躲避当时国民党“抓壮丁”,含恨自杀;7岁时,母亲因心脏病发作去世;11岁时,奶奶又撒手人寰;12岁时祖父逝世。这样一来,幼小的他只好与姐姐相依为命。从78岁开始,他就承担家庭的重担,帮姐姐照顾小孩,捡柴、插秧、挑水、做饭;11岁时,他个子与犁耙差不多高,就赶牛下田学犁田,学插秧;到了14岁时就已经成为当地的种田能手,尤其农忙季节常被村民请去犁田、插秧。当地村民都称他是“耕田小师傅”。

后来,在姐姐资助下,他背起书包走进学堂。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16岁时,他初中毕业了,本来,依照何文定的成绩与表现,他完全可以读高中,再考大学。可是他考虑到姐姐贫苦,还是选择免交学费、食宿费,较早就业的中专。1956年,他作为25名保送生之一被选送到广州林校学习,3年半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先后被本单位选送到华中、华南农业大学、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培训、学习,又经过整整3年(1985年——1988年)的函授苦读,终于在广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这样一来,他得以从更高的知识层提升。他上进心强,从争取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做起,又于1976年参加了共产党。从此,他力求更敬业,尽职尽守,多奉献,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和公务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多作回报和奉献。也许,这正是何老在人生的道路上断进取,超越自我的动力吧!


  2006年元月一日在广州举行岭南客家文化风情节暨各地社团、企业家联谊大会合影。

更新日期: 2011/8/30     浏览次数: 3190
字体:[小] [中] [大]
上一篇文章:东江工农红军副总指挥郭瘦真
下一篇文章:惠州琵琶第一人黄祖柏

Copyright © 2024 惠州客家.all rights reserved IE6.0,DPI:1024×768
本站第 7304192 位访客(2008-04)